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频道 > 东海新闻
偏远小村有大爱
浏览次数: 作者:王秋侠 信息来源:东海县新闻宣传中心 更新时间:2017-12-20

  村民马如飞今年43岁,在石湖乡廖塘村是个老少皆知的热心人,从事个体装潢有20多个年头。由于他为人诚实,装潢技术好,生意做到了苏州、常州等地,在行业圈子内小有名气。他热爱文艺,爱好书法,干着装潢生意,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爱好。工作之余,广交艺术界的朋友,相互切磋。事业有成、家庭和美、亲朋友好,马如飞心满意足,可每次回到家里,看见村里冷冷清清,老人落寞的眼神,孩子期盼的目光,马如飞的心里划过一丝失落——这不是他心中憧憬的村景。一家富不算富,一家乐不如众乐乐。从此,他把关爱的目光,投向了村里。
  一个“老戏班”    欢乐全村人
  上世纪60年代,村里有一批文艺爱好者,如今都是爷爷奶奶辈了。他们中的很多人,也成了留守老人在家照看孙辈,过着清静沉寂的日子。
  俗话说:“要想欢,找戏班”。戏班不用找,就在村里,现成的,只是没有人忙前跑后张罗罢了。2012年,马如飞在村里找到德高望重的“老戏班”成员曹同芳、吴学立、王广德等老辈。马如飞的想法,给沉寂多年的“老戏班”们意外之喜,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成。
  马如飞回到家里和妻子何银红商量,自家有三层楼房,还有闲置的院落,搞装潢自己是内行,很快就能收拾好。服装、道具到临沂市场就能买来,让老年人茶余饭后有乐呵事。同样爱好文艺的妻子非常支持丈夫。
  很快“老戏班”重新搭建起来,能登台表演的继续登台表演,不能登台的,坐在戏台边观看、聆听也是好的。最起码,能让他们聚在一起说说聊聊,相互学习照料孙辈的经验,总比各自待在家里无聊强。
  很快,马如飞就按照“老戏班”们的建议,买来了演出需要的各类服装道具。吴学立、王广德、王广青、尚加仿、王福连、王恒云、王静、李霞等“老戏班”们,穿上演出服装,不多久就排练出《姊妹易嫁》《王汉喜借年》等古装戏,《智斗》《白鸡宴》《一双破袜子》等现代戏。每到周末,锣鼓家什一敲起来,村里的老人孩子们就一路欢笑地朝马如飞家走来。
  村里有了“老戏班”,最高兴的是登台演出的人,古装的长袖一甩,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。台下,腿脚、视力、听力不好的老人,互相搀扶着落座。节目终了,他们认真地拍手鼓掌、叫好,满院的掌声、笑声……
  那一年春节前,马如飞出资在村里办了一台迎春晚会,让留守一年的老人、孩子还有赶回家过年的青年人们,好好乐呵乐呵。至今,已举办了6年。
  今年5月,马如飞通过石湖乡残疾人专职委员得知,市残疾人阳光艺术团要来东海义务演出。在县残联的帮助下,马如飞租了两辆车把“老戏班”带到县特教学校、人民广场,让“老戏班”与市残疾人阳光艺术团同台演出2场,学习市艺术团的表演艺术。回村后,“老戏班”吸纳了肢体残疾人王江南、王学江等文艺爱好者,演出节目增添了适合孩子们表演的节目,如《弟子规》朗诵、儿童舞蹈、儿童表演唱,以及适合妇女表演的广场舞,并增添了反映残疾老人养老难的小品《一天不如一天》等。
  有了“老戏班”,村里的欢笑声渐渐多了,老人们也有了精气神。今年上半年,在乡残联的指导下,马如飞还创建了“东海县廖塘社区康乐爱心残疾人之家”。
  两间小书屋    香飘满村庄 
  一个“老戏班”,基本上让村里的留守老年人老有所乐。那么,留守的孩子怎样让他们快乐地成长呢?
  “办个农家书屋怎么样?”马如飞征求妻子的意见。“好啊!”贤惠的妻子一口答应。
    2016年上半年,在县委宣传部、文明办、县新闻出版局、文化馆的关心支持下,在乡文化站的直接指导下,成立了如飞书屋,藏书5000多册,方便了村民阅读,特别受到村里的中小学生、留守儿童的喜爱。
  农家书屋,不仅有书香,还有饭菜香。寒暑假、节假日、周末,整洁明亮的书屋里,前来学习看书的孩子有40多人。孩子们有个安全又能学习的去处,很让爷爷奶奶们放心。不仅如此,路远点的留守孩子们,中午还不用回去,马如飞的妻子会做好饭菜,招呼孩子们围在大石桌上,享受妈妈般的关爱和照顾。村民王学全和妻子韩梅都是聋哑人,常年外出打工,女儿王盈盈今年上3年级,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。奶奶没有文化,不能辅导王盈盈的作业,马如飞的妻子就重点照顾王盈盈。今年69岁的米学花患有类风湿病5年多,双腿不能行走,双手变形不能伸直。老伴的一只眼睛30多年前意外失明,儿子儿媳外出打工。孙子王胜男今年上五年级,王胜男周六周日就到书屋看书学习、吃饭。
  马如飞又根据孩子们好动的特点,在自家院子前,安装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。屋里,有书籍,有益智的象棋、军棋、五子棋;院外,有各类体育器材设施。为了便于孩子们了解农耕知识,他搜集了一些民俗类的旧磨、农耕等传统农具,在院子里搭了一个棚,集中展示出来。他利用废弃的树根,在院子里开办了个根雕作坊,开拓孩子们的艺术视野……
  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们,听说孩子有了马如飞创办的书屋可去读书、做作业、吃饭、健身,很是感激。对于在外打工的人来说,父母的日常生活,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,都是他们放心不下的。有了 “老戏班”和农家书屋,他们在外的焦虑和牵挂缓解了大半。他们经常同马如飞夫妻俩保持“热线”联系。
  一辆爱心车     传递无私情
  由于工作的缘故,夫妻俩买了2辆车。谁家要是有个急事难事,马如飞随叫随到,不收分文,有时还贴钱。
  今年秋天,本村二组的多重残疾人尚安伶患脑溢血突然昏迷,马如飞得知情况后,亲自开车把尚安伶送到县人民医院抢救。住院期间,马如飞又带着礼品,送去了800元钱。
  说起马如飞夫妻俩,村里的人赞不绝口。东海县重度残疾人残疾等级评定一年只有两次,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天。对足不能出户的人来说,到县城指定地点指定日期评定残疾等级,特别的困难。村民马玉兰瘫痪卧床多年,身上异味很大。马如飞在她家属的帮助下,把她抱上自己的汽车。村里出行不便的人比较多,他一天多车、多次,把村里的尚加创、尚开业、李树宽、乔志平等人送到评残地点。
  米学花谈及马如飞夫妻俩对她家的帮助,泪水盈眶。她感激地说:“俺一步都不能走,老伴眼睛又不好,俺们出村就得找他俩口子,11月10号那天去县里做残疾等级鉴定,他俩口子出车陪着俺们一直等到天黑,连俺家一口水都没有喝,俺心里都过意不去。为俺们办事,贴上功夫、贴上车,还贴上厚厚的海绵垫子!他俩口子好得没法再说了……”聋哑残疾人吴步珍家的日用品,多年来都是马如飞夫妻俩帮助购买。
 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,马如飞积极协调县关工委赠予10套桌椅,方便来书屋的孩子们读书学习。寒暑假期间,马如飞抽出时间,亲自开车去村外请名家高手来村里给孩子们讲授知识。每逢周六,邀请县书协的乔江玲老师来留守儿童之家指导毛笔书法,特邀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佛云老师题字“聚贤亭”;不定时邀请原县吕剧团退休老师段德英给留守儿童教授音乐知识、排练节目;邀请新沂市杨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;聘请石湖乡退休老校长曹同芳为学生讲课,邀请米学武老师辅导留守儿童课外作业……
  在马如飞的精神鼓舞下,村民尚加创也加入了为村民办好事的行列。尚加创多年前在施工过程中不慎跌落深土坑腿骨断裂,致腿部轻微残疾,农闲时,在马如飞的根雕作坊学习根雕技艺。耳闻目睹马如飞夫妻俩的善行义举,他就利用自己的手艺,在自家房前搭建了一个40多平方米的大棚,拉上电线,装上电灯,做了简易的桌、凳,供村里的孤寡残疾老人张怀德、王洪金、吴丙德等白天在棚里聚会聊天、听戏,晚上找来废弃的树根燃烧取暖,使他们度过愉快的、暖暖的冬天。